攀云峰作為草山的主峰,占地廣大,南面一條盤山大道,可通汽車,直通草山風(fēng)景區(qū)的正門。
峰北則要險峻的多,有條小徑蜿蜒向下,識得此路的便只有山上道士。
這小徑下到盡頭,乃是一個山坳,山坳里有個占地三五畝的水潭,水潭呈葫蘆形,以形為名,叫做葫蘆潭。
葫蘆潭潭水清碧,倒也有些靈異:天降大雨,江南都成澤國,潭水也不漲一分;又或年逢大旱,多少長河大湖都水落石出,潭水也不減一分。
因此附近村民故老相傳,說著葫蘆潭下鎮(zhèn)有一口寶葫蘆,能吞吐天下之水。
傳說真假誰都難以驗證,但因為這口葫蘆潭,這山坳的植株都長得格外繁盛蒼翠,幾面山峰上披下的薜荔藤蘿仿佛玉織屏風(fēng),使這山坳里的空氣格外清甜。
葫蘆潭左邊散散落落地長著二三十株桃樹,每到花開季節(jié),輕紅爛漫,把這小小山坳點綴的如同仙境。
穿過這片桃林,在水潭葫蘆嘴的位置,打理出七八畝的菜地,種著些江南農(nóng)家常見的菜蔬。
那尋常的蔬菜也還罷了,真正不俗的,乃是右首陽光最好的位置,所種的一架葫蘆。
這葫蘆藤粗葉茂,恍如碧玉雕成,藤蔓繞著架子曲折飛舞,有虬龍?zhí)ぴ浦畡荨?br/>
層疊葉影中,掛著大大小小十余個葫蘆,大的足有半人之高,小的卻似一節(jié)指頭那么長,有名喚作“草里金”。
但是無論大小,這一個個葫蘆,均是下肚大上肚小,腰直且細(xì),臍平嘴正,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,每一面都是中心線對稱,這也有個名目,喚作“六面正”。
若是有雅好文玩葫蘆的人,見了這一架葫蘆,只怕歡喜地要發(fā)瘋。
再往前走,便是一排屋舍。
準(zhǔn)確說,是屋舍的后墻。
屋舍間亦有小道,穿行而過,是個不大的場院,三面屋舍圍合,最前面是一座小殿的后門。
這里也就是草山的另一處道觀,葫蘆觀。
那山坳,那葫蘆潭,還有菜地,說白了,就等于葫蘆觀的后院兒。